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一次將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放在一個部分中進行統籌部署、集中表達,確定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高校必須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完善人才發展生態,打造“強磁場”,深挖“蓄水池”,擦亮“試金石”,促成高等學府與天下英才的雙向奔赴、高素質人才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強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蘇州大學納米材料科學教師團隊
打造“強磁場”,讓人才集聚于現代化建設
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構筑“百木成林”的聚才磁場,高校要發揮自身具有的科技、人才、創新三方面的獨特優勢,引導各類人才自覺從“到這里工作”向“為這里工作”轉變,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貢獻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
將選才視野擴展到全球,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要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遵循“以人為本”核心原則,以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注重多元化、多層次引進各類人才,為我所用。充分發揮引才、聚才優勢,通過優化人才結構、完善服務體系來提升人才吸引力,并通過招引人才反哺學校建設。要樹立全域人才觀,既要引進“領頭羊”,重視引進工程技術、科技類應用型等高層次人才,也要吸引“羊群”,擴大人才引進范圍,引進基礎性專業技術人才,使高層次人才與基礎性人才相互配合、各盡其職。要將選才視野擴展到全球,重點引進享有學術盛譽的戰略科學家,加速匯聚世界一流創新團隊,為頂尖人才量身定制專門科研平臺,做到有條件、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留住更多戰略科技人才。要聚焦世界學術前沿,借鑒發達國家學術領域的經驗與做法,注重培育國際性學術大家、國際學術精英,加快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搶占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制高點。
以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導向,創新人才組織形式。堅持以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導向,布局系列改革,創新人才組織形式,創新人才使用機制。要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關鍵領域進行系統布局,統籌實施重點人才開發計劃,同步考慮人才培養方式和人才發展機制改革。要構建實施“五位一體”科技創新體系,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和新興學科,細化人才規劃目標。要打造一流科技生態和人才生態,持續優化高校師資隊伍結構,堅持“科學家本位”方向不動搖,探索實施“領軍人才+專家團隊+科研平臺”引智新模式。要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裝置布局落地,依托現有國家級平臺,培養、引進、聚集、使用一批戰略引領型人才。還要提供高質量科教資源支持,鼓勵人才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有效破解“卡脖子”難題,產出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鍛造戰略科技硬實力、實現尖端科技自主可控貢獻力量。
做強產學研協同科研體系,打造人才匯聚新生態。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實驗室體系、產學研協同的科研體系,持續推進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四大”聯動建設,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要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充分發揮地方產業、科教、資本等模塊優勢,推動頂尖人才團隊共引、校地人才資源共享、科研實驗平臺共用,攜手建設人才高地。要著力建設依托學校、立足當地、輻射周邊的區域創新服務平臺,通過高質量創業基地和創客空間,吸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科研成果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校創新創業。要深化產學研合作,克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組織間合作屏障,從科研投入、科技評價、科研項目等方面出發,進一步拓展和吸引全社會創新要素資源,推進多元化的科研投入結構。要建立產才融合發展機制,培育產業領軍人才,以“雙聘制”形式,讓人才以不同身份在企業和高校同時從事創新實踐與科研教學。要聚焦“四個面向”,緊密聯系學科發展與市場需求,加強轉化應用研究,優化知識產權管理,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全周期保障。
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生在開展實驗
深挖“蓄水池”,讓人才成長于現代化建設
對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求是全方位、全新的。當前,我國面臨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短缺、基礎研究和關鍵領域專業人才不足、專業人才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人才作為稀缺資源、戰略資源,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培養,高校需要在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上擔起責任。
加大“雙一流”建設力度,筑牢人才自主培養基礎工程。培養一流人才既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評價標準。而要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提供人才資源,也必須以一流高校群作為堅實基礎。因此,必須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充分發揮建設高校的示范引領作用,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在戰略方向上,高校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原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跳出學??磳W校、跳出教育看教育”,人才培養要緊緊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及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做到同頻共振。在戰術路徑上,高校必須堅持以“雙一流”建設賦能人才培養。扎根中國大地,堅持中國特色,緊扣國家重大急需,全方位謀劃一流學科群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強化人才培養的跨學科性、多學科性。創新一流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面向數字時代,實施制度化、常態化的知識更新,超常規培養急需人才。
創新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當前,破除高水平人才供應困境,完善高校人才自主培養頂層設計,已迫在眉睫。高校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打通“三鏈”,著力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一是打通“產學研”一體化鏈,推動高素質人才培養。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與產業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通過與行業重點企業聯合培養,實現從“學用結合”向“學用創融合”提升,助力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為行業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型、產業化、高科技人才。二是打通“三創”融合鏈,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將“創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具備多元化的知識與能力,成為更懂創意、更懂跨界、更懂開放、更會合作的人才。三是打通本碩博貫通式培養鏈,推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有機銜接、梯次推進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存在的“割裂”問題,橫向拓展學生在交叉專業領域的知識寬度,縱向加深學生在專業領域內的科研能力和本領,縮短人才培養周期,讓科研“好苗子”盡早“破土而出”,提升人才國際競爭力,補齊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打造人才自主培養比較優勢。堅持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用好教育評價指揮棒,建立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大力培厚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不斷完善教學模式評價機制,引導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進團隊”,鼓勵教師將最新研究成果與學術前沿引入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提升科研素養。構建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評價機制,進一步加強系統科研訓練,讓學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中,厚植人才資源競爭優勢。
擦亮“試金石”,讓人才服務于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在人才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著眼人才評價、激勵、使用、服務等層面進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較好成效。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需要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人才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完善評價,讓人才“大膽闖”。高校要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實施“鑄魂潤心”強師行動計劃,嚴把思想政治素質關,持續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政治吸納,強化教師教書育人、做大先生的責任擔當。持續推進破“五唯”工作,精簡人才“帽子”,建立綜合考慮創新價值、科研能力、個人貢獻的人才評價體系,突出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的導向,注重與實際需求掛鉤,避免“一刀切”評價,形成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潛心研究的評價體系。采取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重點與全面相結合的國際化、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并完善以人才分類管理為重點、基于學術影響和價值貢獻的評價機制。
放手使用,讓人才“打頭陣”。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技工作發展規律,破除傳統的行政化管理思維,積極為人才松綁,做到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敢于放手任用青年骨干人才,讓其打頭陣、當先鋒,積極在關鍵崗位上釋放創新發展能量。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更多技術、經費、資源層面使用決定權和調度權。落實科研項目責任制,改革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機制,以“軍令狀”和“揭榜掛帥”為抓手,嚴格按照制度進行評價監督,確保組織管理方式有序、科研項目有成效,形成以信任為基礎,松緊有度、張弛有道的人才使用機制。
給予重擔,讓人才“成帥才”。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核心力量,高校要引導人才面向國家和時代重大需求,面向科學前沿的新問題、社會發展的大問題、國家急迫的難問題,以自己的知識專長和研究成果,用于國之命脈、用于國之重器、用于國之大政,將人才的學術理想融入到國家科技創新的偉大事業中。發揮帥才型科學家“關鍵少數”作用,建立健全整合科研資源的機制,在實施新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委以重任,明確權責清單。建立有效整合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各類資源的機制,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打造能級更高的創新平臺,為帥才型科學家承擔重大科研任務提供協調和服務,讓更多人才能夠大顯身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人才成為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地位和支撐作用愈加凸顯。高校尤其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著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使命,在創新資源儲備庫、人才儲備庫中具有核心作用,必須深入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培優建強用好“第一資源”,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作者張曉宏系蘇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來源:《神州學人》(2022年第1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gnc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