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簡稱“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迎來建院10周年。10年來,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始終堅持“質量立院,人才強院,協同辦院,聲譽揚院”的辦院理念,取得了卓越的辦學成果,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典范,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貢獻了智慧和方案。
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作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突破口,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至今積累了哪些辦學經驗?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帶著這些問題,《神州學人》記者采訪了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院長吳文英,聽她分享學院這10年來的辦學經驗和成果。
愛爾蘭駐華大使安黛文,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聶祚仁出席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2022級新生開學典禮
從北京工業大學的國際化到國際化的北京工業大學
記者:北京工業大學與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從初識到牽手,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吳文英:能和愛爾蘭國立都柏林大學(簡稱“都柏林大學”)合作辦學,可以說是聚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在兩國政府及北京市、都柏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兩校團隊高效合作,過程雖然辛苦,但非常順利。
首先,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的成立占據了天時與地利。中國與愛爾蘭長期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為建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營造了良好的氛圍。1998年,時任愛爾蘭總理伯蒂·埃亨訪華后,將中國作為重點合作伙伴,中愛兩國關系有了較快發展,雙方在經貿、教育、科技、文化和農業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并取得了豐碩成果。2011年,北京市與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市結為友好城市。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愛爾蘭,希望鞏固兩國傳統友誼,擴大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
其次,人和也是關鍵因素,建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兩所學校自身的國際化發展目標相契合。北京工業大學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就將“建設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辦學目標。當時我是北京工業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我們在起草“十二五”國際化發展專項規劃時,就提出了要實現“從北京工業大學的國際化向國際化的北京工業大學邁進”的目標。提出這個目標之后,我們向學校建言,應該與世界一流大學共同建立一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作為學校國際化辦學的試驗田。通過引進國外的教育理念、專業課程、師資隊伍、學術標準、管理和運行模式,并將其融入北京工業大學的辦學體系,快速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借船出海,與世界一流大學辦學體系接軌。
當時,都柏林大學也有合作意向。他們一方面想通過與中國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國際化水平,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想借助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中國教授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開展聯合科研項目,產出世界一流成果。那時,北京工業大學和都柏林大學互派交換生的交流項目已經持續開展了五六年,合作效果雙方都很滿意,這也為建立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就這樣,在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學校自身發展需求的支持下,2012年,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正式建院。綜合考慮兩所高校的優勢學科、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產業需求及國際發展形勢,學院設立了物聯網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軟件工程、金融學4個專業,并發展至今。
記者:您在“十二五”時期參與編制了北京工業大學國際化發展專項規劃,您如何看待高校的國際化發展目標?
吳文英:在我看來,國際化不僅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從北京工業大學的國際化向國際化的北京工業大學邁進,聽著有些拗口,但這不是文字游戲,其中的內涵完全不同。世界頂級和一流大學的國際化程度都很高,或者說,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國際化大學。
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是北京工業大學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試驗田,我們以全球視野、國際規范運行學院,融合兩校教育資源,將世界知名大學的課程體系和管理模式內化于學院的教學實踐與日常管理中,吸引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人才,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校園文化,致力于培養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人才,不斷提升學校的國際化內涵,助力北京工業大學實現成為國際化大學的目標。
記者:“強強聯合”為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發展帶來了哪些天然優勢?
吳文英:作為北京工業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我們同時可以享受到兩所大學的“軟硬件”資源。
學院設立在北京工業大學校內,可以享受學校建校60多年來積累的各種硬件設施,比如圖書館、校舍、自習室等。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享受都柏林大學包含300多萬冊藏書的圖書館資源,這些學習資源對于學生來說都十分寶貴。
此外,還有一些隱性資源。我們擁有兩所大學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科研平臺,以及長年積淀的文化學術氛圍,這不僅為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的發展積淀了前人智慧,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跨學科、多元發展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學院擁有了更多辦學自主權。我們可以綜合國內外課程體系、培養方案、管理模式等優勢,因地制宜,獨立設定學生錄取標準(比如對考生的高考英語成績提出特別要求),自主制定培養方案,確定中英雙語為工作語言,自主招聘管理人員和外籍教師,創新運行體制機制等,有利于形成學院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
培養放眼全球、心懷祖國的國際化人才
記者:北京工業大學始終堅持“立足北京、服務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定位,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是如何踐行這一辦學定位的?
吳文英:第一,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在北京辦學,為北京市民提供了高質量的國際化教育資源,這是“立足北京”。第二,學院開設的4個專業與北京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培養的專業人才服務于北京“四個中心”“兩區”“三平臺”建設,全力服務北京高質量發展,這是“服務北京”。第三,作為較早一批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經過10年探索,我們積累總結了一套辦學經驗,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果,成為在全國示范引領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重要力量。近3年來,全國40余所大學來學院交流學習,我們受邀分享辦學經驗20余次,發表中外合作辦學論文20余篇,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這是“輻射全國”。第四,通過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辦學,學院培養了千余名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作用的畢業生。愛爾蘭駐華大使去年參加學院開學典禮時,稱贊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是國際高等教育的示范標本??梢哉f,學院為世界其他跨國界的教育合作提供了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這是“面向世界”。
記者:中外合作辦學不只是簡單開設外文課程,更需要結合中外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多元文化中浸潤學習。學院如何結合高水平工科院校的優勢,實現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培養?
吳文英:我一直堅信教學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追求卓越的辦學質量是學院中外雙方一致的目標。為此,我們堅持“質量立院、人才強院、協同辦院、聲譽揚院”的辦院理念。學院構建了院-校-政府三級質量保障體系,嚴格執行中愛兩國政府質量保障標準,接受我國教育部每5年一次的本科教學審核評估,每年向教育部提交一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年度自評報告,每5年至7年接受一次愛爾蘭國家質量和資格保障署(QQI)的教育質量評估。這些評估不僅起到了監督作用,更是一種助力,為學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作為北京市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享有很多資源,也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這些都成為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10年來快速發展的重要助力。建院之初,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就和學校共享招生代碼,不招收計劃外生源,大大保證了生源質量。
此外,因為能同時享有都柏林大學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專業的管理團隊,以及其辦學經驗等資源,學院在此基礎上獨立打造了科學的培養方案,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在設置學生培養方案時,著重強化思政課的考查要求,在滿足國家對本科生思政課的學分要求之外,更強化家國情懷和國際理解教育,使得學生既能放眼全球,又能鑄造中國靈魂。
學校學生曾自發成立“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用英文和外籍師生分享“共享單車”“對外開放”“脫貧攻堅”等熱點話題,講述中國的新變化與進步。2022年兩會期間,學院開展了一系列英文主題宣講活動,學生用英文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討論“人口老齡化”“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等話題,讓學生真正領悟兩會精神,成為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時代新青年。
在有力的外部監督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下,通過兩校的強強聯合,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嚴格的學術標準、優良的學風,初步實現了培養高質量國際化人才的目標。
記者:近些年來,學院在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有何成果?
吳文英:學院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方位支持學生成長成才。
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至2022年,學院累計286人次獲得包括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中國機器人大賽、“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設計大賽等在內的多項學科競賽獎;學生發表學術論文38篇,獲準專利、著作權14項,參加國際會議7次。
建院以來,畢業生質量不斷提高,多數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至今,學院已培養的七屆1574名畢業生中,75%赴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學府深造,其中,超過六成前往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的高校,約五成前往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的名校。
9月21日,由北京工業大學和都柏林大學共同申報的“十年磨一劍,中外合作辦學‘一核四維’國際化高質量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成果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這不僅是對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過去10年辦學成果的肯定,更激勵著學院未來乘風勇進。
學生宣講團用英文講述建黨百年中的高光時刻
為中外合作辦學提供“北工大都柏林”方案
記者:近年來,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成果喜人,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都有所突破,您在學院發展過程中做了哪些具體工作,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吳文英:從建院至今,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一些經驗成果。
第一,明確學院的定位,強化政治意識,加強黨的領導。在與外方溝通交流擬定合作章程之初,我們就寫明了學院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致力于培養具備國際視野、中國靈魂、首都情懷,精通雙語、雙文化,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
第二,雙方協同合作聚合力。建院以來,我們和外方一直保持緊密聯系,統一認識、加強協同,形成強有力的合力,共謀學院發展。學院的聯合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還會通過教學會等各種形式溝通交流。
第三,改革創新英語教學模式,形成了“一二五”模式。一即“一個核心”,培養高水平國際化創新型專業人才;二即“兩個目標”,提升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學術交流能力,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五即“五條路徑”,強化中外融合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優化課程體系、優化教材體系、調整語言評價體系、全方位搭建英語實際應用平臺。這一模式在育人實踐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完善學生發展的支撐體系,全方位關心學生成長。以前是學院輔導員專注做學生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于是,為每個班級配備了班主任,我們逐步探索形成了輔導員+班主任的學生工作基本支撐框架,我本人也擔任過班主任。同時,學院還從學生共性需求出發,為學生成長做好支撐,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的學生入學后需要注冊兩個學校的學籍,比較復雜,所以學生們經常會有很多教務相關的問題,我們為此建立了教務專員制度,每位教務老師負責一個年級,專門解答有關問題。此外,我們設置了“院長咖啡時間”,讓學生可以和院領導直接溝通,學期內工作日的每周三下午,院領導都會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探討學業、生活,以及學院發展等問題。
第五,雙方教授結對子,促進中外教師融合。我們設立了師資辦,負責協調中外教師有關事務,建立了聯合培養博士生機制。北京工業大學鼓勵參與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教學和科研的雙方教授結對子,形成伙伴關系,同時給予中方教師博士生名額,用于開展聯合培養,鼓勵博士生在兩校流動,開展聯合研究,推進高水平的國際化合作與交流。
記者:您剛剛提到學院改革創新英語教學模式,在您看來,什么樣的英語教育模式才能適應國際化辦學的要求?
吳文英:學院除思政、體育、通識課程以外,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有70%以上的核心課程由都柏林大學的教師用英語直接教學,所以對學生的外語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要求很高。
我做過很多年的英語老師,深知英語教學的痛點難點,英語學習不只是背單詞、學語法,更要養成英語思維,學會用英文思考,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不僅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地方,更是用英語學習的地方,用英語直接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地方。
在學院工作的這些年,我不斷將自己積累多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和涉外交流經驗運用到學院的英語教學中,和學院老師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獨特的英語教學模式。
第一,以強有力的師資隊伍打造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學院每年從全球招聘15名左右英語為母語的教師,他們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大部分還有教授英文的資格證書。同時,我們還會匹配一定數量的中方英語老師,為學生打造純正的英語學習環境。
第二,推行小班授課模式。學院的英語課特別是外教的口語、寫作課是每班15人,規模較小。我們追求高質量的英語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口語,和外籍教師學習寫作,鍛煉思維能力。
第三,使用全進口英文教材。學院專家委員會選定的學術英文教材,重點培養學生的學術英語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第四,打造“浸泡式”英文學習環境。學院將中文和英語設定為工作語言,除了日常的英文教學外,還開設有愛爾蘭舞蹈、蓋爾式足球等特色課程,舉辦英文演講、辯論賽,組織“我給老外講中國”等活動,為學生全力營造中英雙語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此外,我們還招聘北京工業大學的來華留學生來學院做教學服務工作,給學生營造在真實語境里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環境。
記者:中外合作辦學由于其國際化性質,難免會遇到中外文化差異問題,這在學生跨文化交流和中外師資隊伍管理過程中尤其明顯,學院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吳文英:中外合作辦學面臨的東西方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差異,包容文化之間的差異,打造中西合璧、和諧共處、中外協同的辦學和育人環境。首先,學院在招聘老師和管理人員時就設置了準入門檻,保證學院的教職工在學院發展、教學理念等方面有基本共識,從源頭上消除大的障礙。
其次,學院會對教師進行培訓。外籍教師上課前,我們會組織入職培訓,給他們講解常見的中外文化差異,還會為中方教師提供到都柏林大學掛職鍛煉的機會,深入了解國外文化,更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
學院還會組織多種活動,營造多元文化的學習和工作環境,如帶外教和留學生逛長城、頤和園,和他們一起學習剪紙、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在服貿會等國際會展上,為師生提供鍛煉機會;接待愛爾蘭政要,將跨文化交流融入日常生活。2014年12月8日,愛爾蘭總統希金斯訪華時曾接見學校領導和學生,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讓學院師生體驗多元文化的機會。
中外合作辦學前景廣闊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給學院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學院是如何應對的?
吳文英:疫情確實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學院在工作實踐中也探索出一些應對方法。
第一,加強中外協同,形成合力。越是困難時期,我們越需要團結。疫情以來,學院加強了和外方的溝通交流,我們每兩周開一次教學會,一起剖析近期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商討解決對策。
第二,嚴把教學質量關。為保障這條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我們動員不同主體,通過各種手段嚴控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會根據線上教學的特點,不斷改進、調整。目前,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學生比較適應的直播、錄播、線上答疑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課程結束后學院會對學生進行滿意度測試,學期結束時會分析學生的成績波動等。
第三,建立數字化教育教學平臺,著重培養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數字素養。疫情暴發以后,都柏林大學很快就開發出線上會議系統,一直使用至今。同時也會利用一些其他平臺,學院曾經使用6個不同的平臺同時在線上課,這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數字素養提出了很高要求。
第四,從學院管理層面講,要實行柔性與剛性相結合、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創造性管理和運行機制。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學院的教學、考核、財務、人事等制度運行應有一定的彈性。以課程考核為例,受疫情影響,很多線下考核無法如期進行,只要能把握教學質量,我們允許教師視情況決定線上考核或是不考核。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雙一流”建設更是瞄準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目標。結合學院辦學實踐,您認為中外合作辦學如何助推高?!半p一流”建設,如何助力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及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
吳文英: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要通過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推動“雙一流”建設,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大力推進一流專業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辦學過程中,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制定國際化特征鮮明的獨特培養方案,打造國際化辦學環境,結合國際社會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課程設置體系,調整課程內容,確保一流的專業培養水平。中外兩校分別選派優秀教師到都柏林大學和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進行教學工作,給學生提供了一流的教育和良好的外語環境。在此基礎上,學院致力于吸納優質生源,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優質的生源配以高質量的教學,培養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一流應用創新型人才,助力學校的“雙一流”大學建設。
第二,合力搭建科研平臺,強化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學校設立了專項經費,資助兩校教師之間的科研合作,鼓勵都柏林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兩??蒲腥藛T之間跨國界流動,開展實質性的科研。兩校教師將國際化、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成果帶入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的課堂,反哺本科教學,培養在國際上擁有競爭實力的一流本科人才,助推一流本科專業和一流學科建設。
第三,實施人才對口掛職鍛煉,提升國際化管理水平和能力。通過到都柏林大學的不同部門、不同學院進行掛職鍛煉,學院的管理人員有機會深度參與、體驗和學習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歸國后,他們的國際化管理能力會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同事,推動整體管理水平的國際化,為學校管理水平逐漸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水平邁進提供了強勁動力。
第四,設立教學教改項目,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學院專門設立了針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教改課題,鼓勵教師們參與教學和教改研究,積極吸收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研究成果,因地制宜,通過創新和發展把研究成果植入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提升教學和教育水平,同時提升教學研究能力。
第五,實行靈活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延攬全球優秀人才。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通過實行靈活的人事人才招聘、評價和管理機制,能在全球人才招聘中擁有足夠的彈性,延攬到世界一流學者和人才,并能保持相對穩定。優質人才是中外合作辦學走向成功的核心要素,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中外合作辦學能夠為學校吸引全球優秀人才提供一個有益的平臺,同時也為眾多世界優秀的學者提供在國際上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
記者:您認為中外合作辦學應當如何走好今后的發展之路?
吳文英:近些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很快,前景也非常好,我們也能感受到越來越多來自同行的競爭壓力。我認為中外合作辦學應始終堅持初心,也就是積極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優質資源,落地本土,通過不斷吸收、融合、創新,扎根中國大地,努力將自己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在此過程中,堅持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是王道。具體來講,要堅持守好學生生源質量、教師質量、管理和辦學質量、辦學環境等硬件的支持質量、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的培養質量,將立德樹人的目標真正落地,實現“全人培養”。
中外合作辦學涉及多個利益關聯體,要使學生、家長、雙方大學,乃至雙方政府實現共贏。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外方大學在合作辦學過程中的發展和回報,與外方大學一起,通過合作辦學提升中外雙方大學的辦學實力,獲得更好的國際辦學聲譽。(本刊記者 賈文穎)
來源:《神州學人》(2022年第1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gnc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