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e9neq"><strong id="e9neq"></strong></td>

    <thead id="e9neq"></thead>
<sub id="e9neq"></sub>

    <optgroup id="e9neq"></optgroup>
      首頁>檢索頁>當前

      2022年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關注的熱點話題及未來走向

      發布時間:2022-12-26 作者:王學男 吳紹芬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畫溪街道包橋中心幼兒園的多民族孩子一起體驗趣味投壺。譚云俸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標志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更是為當下及未來民族教育發展確立了行動綱領,指明了前進方向。

      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凸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高度凝練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主線任務。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之后,2022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這是對《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修訂和升級,為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加強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出了系統部署、提出了具體要求,進一步凸顯出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定位與特點。

      令人可喜的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統編教材《中華民族大團結》(初中版)也已于2022年春季學期投入使用,《中華民族大家庭》(小學版)正在擴大使用范圍,為在中小學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依托。

      2022年,我國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已經形成常態化的態勢與格局,并且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不斷創新發展。各地各校通過多種教育活動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從2021年到20225月,共計115所中小學校一些少先隊員與新疆、西藏的少先隊員結成了手拉手伙伴,通過舉行云端主題中隊會、開展書信往來、舉行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課等活動,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多所學校充分利用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持續開展石榴籽同心筑夢”“民族團結故事我來講等活動,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到實處,增強師生的五個認同。廣西民族大學成立了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常態化開展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建立服務全區的民族教育智庫提供有力支撐。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校肩負起歷史使命,將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和方法。第一,分學段落實教育內容,結合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的認知特點,為各學段設計了目標一致、分層遞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第二,多途徑協同教育引導,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思政課程、科學文化課程、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等顯性教育和隱性活動中。第三,充分挖掘應用教育資源,除了要向學生講授基本史實、必要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充分發現、挖掘身邊大量的、具體生動的民族團結進步事例、人物故事等素材作為支撐,激發學生產生共鳴共情,提高教育效果。第四,改變過去以甄別為目的、以量化為手段的單一性評價方式,豐富評價診斷改進的功能,建立對教育對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成效的過程性、形成性、多形式評價機制,著力構建科學規范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激勵機制與動力機制相結合,讓育人者與教育對象自覺成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學習者、傳播者、實踐者、推動者。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水平進一步提升

      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民族地區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

      近幾年,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隨著三科統編教材的穩步推進,民族地區中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吨行W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推進實施方案》穩步落實,制定的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使用推進計劃在2022年取得較好效果,力爭在2025年實現全國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為激勵先進、選樹典型、強化示范引領,20228月,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了《關于評選表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通知》,營造了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濃厚氛圍。

      三科統編教材在民族地區充分發揮了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一些學校幫助民族地區研發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教學能力數據庫,為民族地區教師量身定制具有針對性、開創性的培訓系統,通過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共同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發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深入解讀統編教材編寫指導思想、編寫原則、基本體例、結構布局、使用方法等,并通過培訓、送教,搭建互動研討平臺,幫助教師深化認識、更新理念、掌握方法,充分釋放教材在傳播知識、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綜合育人功能。

      如今,面向中西部重點省份實施的一地一策,面向民族地區的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專項計劃,面向廣大農村地區的語言文化助力鄉村五大振興方案,面向城市地區的語言服務能力提升等項目不斷推進,民族地區幼兒園已基本實現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保育教育活動,為實現2025年全國范圍內普通話普及率85%的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今后,還需進一步鞏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長效機制:一是積極開展職業技能+普通話能力提升培訓,提高民族地區青壯年勞動力的普通話應用水平。二是把學校作為主陣地,在中小學全面推行三科統編教材,深入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并提倡嵌入式編班合校。三是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主動加強民族地區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培訓,把普通話水平標準作為教師準入條件。四是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提高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質量監測和督導評估。

      職業教育服務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國家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文件的發布,讓民族地區迎來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階段,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20224月,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采取措施,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為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加完備的法律保障。8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把職業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創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而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要求。1025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進一步細化了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求。

      在區域層面,去年年底,重慶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布了《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21月,西藏自治區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行動方案。今年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計劃,實施振興西藏高等教育行動。20223月,海南省發布了《十四五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為有效提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可以看到,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職業教育日益成為鄉村振興的主戰場。民族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所限,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亟待完善,復合型、應用型技能人才匱乏,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在西藏自治區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實施了中等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等重大項目,有效推動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形成了以國家示范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為引領,傳統優勢專業為基礎,區重點建設急需專業為依托的專業培育機制,也為鄉村教育振興起到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作用。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動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一方面應該更加注重實用性和適應性,讓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形成與辦學規模相適應的穩定經費來源,搭建獨具特色又滿足當地需求的課程體系,建立民族特色與專業技術、操作技能有機融合的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教師隊伍等。另一方面,要持續優化職業教育布局、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提升形象并舉,立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助推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平等參與職業教育發展,依法優化中職學校布局,支持有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試辦社區學院,實施實用技術培訓;積極探索適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建立多層級詳盡的評價指標,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服務鄉村、扎根鄉村、奉獻鄉村的成績進行量化納入評價體系,激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自我效能。

      精準度高、覆蓋面廣的組團式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成效明顯

      教育對口支援政策,是我國對口支援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民族地區教育精準脫貧、同步小康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面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對于民族教育的公平和質量的提升,仍然具有重要的制度效能。

      在新疆,隨著去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開展組團式援疆教育人才選派工作的通知》的印發,19個援疆省市選派2900余名教師組成教育援疆團隊支援新疆12個地州市186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其中,上海市啟動援疆教師隊伍建設玉蘭工程,采取“1+4+N”大組團模式幫扶,助力對口支援的喀什地區4個縣在2022年全部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自治區評估和國家驗收;北京建立起了校領導+中層干部+骨干教師的全梯隊人才支援體系,實現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全覆蓋。

      在西藏,組團式援藏于今年7月完成輪換,2114名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進藏開展接力工作,在第九批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的基礎上,加大受援地教育信息化推進步伐。目前,1004所中小學(含教學點)已全部通網,中小學多媒體教學終端教室覆蓋率達到100%,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在青海,20224月,中組部、教育部等八部門組織開展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對青海省10所高中階段學校進行組團式幫扶。6月,青海省4所中學在教育部組織實施的部屬高??h中托管幫扶項目中受益。以北京市為代表的各援青省市積極推進異地辦班,為民族地區培養優秀人才貢獻了力量,截至2022年,有2萬多名青海學生在異地完成了高中學業。

      總體來看,教育對口支援工作越來越呈現如下特點:支援任務目標更加清晰,具體表現為通過協議書、責任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任務分解、細化,更具可操作性,對口支援任務更加明確;幫扶主體更加多元,從國家部委、中央企業到內地高校、中小學幼兒園,從在崗骨干教師到退休教師,大局觀念不斷增加,形成合力支援民族地區的教育整體發展;支援方式不斷創新,從撒胡椒面式定向聚焦式轉變,從單打獨斗式組團式轉變,再向大組團”“小組團優化升級;支援理念不斷轉變,從輸血式造血式轉變。

      回顧2022年教育相關重點工作,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質量、統籌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工作、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實施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堅行動等為民族地區教育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思路和措施。

      新時代新征程,民族地區還應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多措并舉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全面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質量,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礎上,聚焦共同富裕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建設,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相適應,充分利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搭載教育數字化,繼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基礎教育縣域內均衡優質,依托中西部高等教育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發揮教育優勢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基助力。

      作者王學男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戰略與宏觀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吳紹芬系《中國民族教育》編輯部主任、副編審)(《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gnc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无码A级毛片无码中文字幕
      <td id="e9neq"><strong id="e9neq"></strong></td>

        <thead id="e9neq"></thead>
      <sub id="e9neq"></sub>

        <optgroup id="e9neq"></op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