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牢固的基礎在于文明互鑒,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深刻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強調堅持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教育部從事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專門機構,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簡稱“中心”)要更好地發揮人文交流在教育等領域的基礎性和長效性作用,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使命光榮、重任在肩。
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中心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論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服務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動教育等領域的中外人文交流不斷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支部建設。堅持抓好領導班子理論學習,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準確學習領會,認真開展學習貫徹的各項活動,積極謀劃貫徹落實的具體舉措。強化理論武裝,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全面落實“三張清單”,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認真履行“一崗雙責”,深化模范機關創建,推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中心黨支部被評為教育部直屬機關特色黨支部。深化中央巡視與部黨組巡視整改,堅持定期調度機制,縱深推進重點整改任務和長期整改事項,確保各項整改按計劃完成和落實。通過加強黨支部建設,強化了黨對各項業務工作的領導和把關定向作用。
二是全力服務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2022年11月22日,孫春蘭副總理與戈利科娃副總理共同主持召開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會議高度評價日益深入的人文合作對中俄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深遠意義,表示要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推動中俄人文合作邁向更高水平。中心積極配合教育部國際司做好會議籌備工作。持續培育機制框架下品牌項目,圓滿舉辦了2022中印尼人文交流發展論壇,牽頭舉辦中俄同類大學聯盟校長論壇。圍繞開拓新交流機制,成功舉辦了2022年中國-新西蘭學前教育研討會,參加了中國-新西蘭教育聯合工作組磋商機制第十次會議。圍繞搭建金磚國家人文交流平臺,策劃舉辦金磚國家人文交流論壇。
三是不斷豐富教育領域人文交流的內涵與形式。推進與地方的合作,以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建設計劃為抓手,組織377所學校參與實施國際友好學校結對子等七大類項目,推動深圳南山區開展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特色區建設,促進地方教育對外開放。發揮“互聯網+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推動線上線下形成交流合力,組織52所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中小學實施“互聯網+人文交流”項目,引導支持中外學校開展常態化交流和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和民心相通。持續與高校合作共建中外人文交流行業研究院,推動把人文交流與合作理念融入對外交往的各個領域,推動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和學科融合,與北京科技大學礦業與鋼鐵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合作舉辦中巴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論壇。
四是穩步實施人文交流特色項目。務實推進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舉辦學術講座48場,為項目院校提供全球治理課程42門、PBL交叉學科課程17門,1.3萬余名學生學習,多人獲各類國際機構實習機會,培訓教師超3000人次。鼓勵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走出去,中心發起實施的產教融合促進人文交流項目已在泰國、老撾等3所海外高校完成了相關專業的教學環境建設,推動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11所中國高校的12個專業實現海外辦學和專業開設,培訓了近千名師生和企業員工。
五是著力打造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品牌。積極推動各國青少年廣泛參與人文交流,通過舉辦人文交流品牌活動,助力培養青少年國際視野,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配合年度重大主場外事活動,以“互聯網+人文交流”形式舉辦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迎冬奧”系列展示活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聯合主辦“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動中國澳門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來華留學生的回信精神,舉辦2022“中外青年學生孔子文化周”活動,來自23個國家的150余名師生通過實地體驗和講座等方式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舉辦2022年世界青少年模擬聯合國大會,精心設計議題,線下線上結合,來自11個國家的2600多名青少年參加了首輪會議和高級別會議。做好鄉村振興對口聯系工作,支持對口聯系縣師生參與各類人文交流特色活動。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面臨新的挑戰,推進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意義更為重大,也對人文交流事業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們認識到,外部環境越是復雜,越是要加強人文交流,充分發揮其國家關系穩定器、務實合作推進器、人民友誼催化器的重要作用。要從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積極發揮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功能、學習借鑒功能、促進合作功能、文化傳播功能和育人功能,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推動國際理解教育,助力提升師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新的一年,中心將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久久為功,推動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人文交流各方面的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人文交流服務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作用。
一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打造堅強有力的戰斗堡壘。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更好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嚴格履行黨章賦予的各項職責,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以標桿黨支部為目標,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鍛造“四強”黨支部,把“兩個維護”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強化群眾觀念、基層意識,踐行“一線規則”,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持續深化糾治“四風”,保持好與合作單位、服務對象的“親清”關系,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二是發揮機制示范引領作用,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好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積極與機制中方秘書處單位對接,做好材料準備、會務保障和與機制成員單位的溝通協調,為機制會議舉辦提供高質量服務。加強機制項目培育,引導地方和學校培育打造交流項目或活動品牌,支持舉辦人文交流會議和各類活動,不斷豐富機制內涵和成果。加強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傳播與實踐,推動人文交流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融入對外交往的各項工作。
三是推動人文交流平臺高質量發展,服務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深化地方校際國際交流,鼓勵支持中小學與國外友好學校開展經常性的人文交流,密切中外學校間和師生間的聯系,提升教師國際理解教育能力,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師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能力。加強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基地)建設,推進有組織的科研和學科融合,服務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完善中非(南)職業教育合作聯盟、中歐人文藝術教育聯盟和國際管理會計教育聯盟工作機制,提升聯盟平臺匯聚資源、服務人文交流內涵建設的能力。綜合發揮基金、年鑒、網站、年會等多平臺作用。
四是做細做實人文交流項目與活動,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人工智能、信息、傳媒等重點領域產教融合項目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外互學互鑒、合作共贏。堅持需求導向,通過中外合作辦學、產教協同育人等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和中外行業企業先進的技術、資源、課程引入高等院校,構建“專業/技術技能+人文”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各級各類教育,有針對性地打造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具有吸引力的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品牌活動,幫助青少年拓寬國際視野,提升人文素養與國際勝任力。(作者 杜柯偉 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gnc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