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標定了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歷史方位,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我們要深刻認識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歷史新方位,錨定重大目標任務,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廣闊的全局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審視民族地區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性。厘清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礎條件,認識和把握民族地區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著力點,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加快民族地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選擇
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民族地區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綜合優勢,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全局,已經成為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選擇。
加快民族地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迫切需要。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近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大力推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事業正處于由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折階段。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建設。因此,民族地區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中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成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時代命題。
加快民族地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培育人力資本新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教育在推動民族地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可為民族地區人力資本增值賦能,提高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從而形成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力資本培育的動力機制。
加快民族地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極具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萍?、人才、創新三者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而在事實上,科技、人才、創新能否真正成為這三個“第一”,歸根結底取決于教育。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奠基作用。教育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人才驅動民族地區科技創新發展,創新服務于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建設和綜合能力提升。因此,亟須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駕護航。
這十年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黨對教育的領導全面加強,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到有效落實,教育綜合實力大幅度躍升,教育發展質量顯著性提高,教育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教育條件保障全面改善,教育脫貧攻堅圓滿收官,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創造了良好條件,打下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取得矚目成就。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和教育對口支援,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底,我國小學教育少數民族學生超過1330萬人,占小學教育總人數的12.41%,比上年增長3.72%;初中教育少數民族學生超570萬人,占初中教育總人數的11.62%,比上年增長3.23%;高中教育少數民族學生超過549萬人,占高中教育總人數的11%,比上年增長3.18%;高等教育少數民族學生超466萬人,占高等教育總人數的8.93%,比上年增長7.82%。回溯過往,民族地區教育改革路線圖清晰可見——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我國民族地區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向深水區不斷邁進,為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科學的建設原則和清晰的目標任務。
全國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為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是指與特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目的,以滿足公共教育需求為根本任務,以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性質的教育服務為載體的系統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國民族地區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已建成以免費義務教育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了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保障機制,高中階段學校實現多樣化發展,為民族地區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條件。
把握新時代新趨勢,教育信息化為民族地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創造了條件和可能。當前,我國邁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民族地區牢牢把握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積極做好信息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以教育信息化作為有效載體,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了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教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教育信息化使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在線資源。同時,師生間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快速交流和互動,進而加速教育觀念、學習模式、教育評價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為民族地區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民族地區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著力點
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一詞凸顯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任務更加迫切。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是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短板,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進程刻不容緩。要把民族地區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擺在突出位置,統籌謀劃、重點保障,探索其建設路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民族教育事業作為國家教育發展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對國家長治久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確保黨對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堅定不移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落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廣大師生堅決維護中共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會議精神轉化為強化黨建引領和政治核心的作用。二是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主線,積極構建民族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普及使用,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優勢,鑄牢民族地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群眾基礎和思想基礎。三是深入貫徹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體要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技術技能培養、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貫穿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構建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各族人民滿意的教育,增強公共教育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高度,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門部署,凸顯了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戰略地位,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民族地區在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進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辦各族人民滿意的教育,增強民族地區公共教育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一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的理念,堅持人民立場。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民族地區教育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通過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縮小地區、城鄉間的教育差距,規范教育資源分配秩序,促進教育機會公平,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族地區全體人民,實現“公平”“共享”“普惠”的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二要追求高質量的教育公平。在基礎教育領域,統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教育一體化,支持優質教育資源重點向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推進不同區域間教育和學校之間的協調發展,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領域,著力建立高校分類發展體系,落實高職院校“雙高”計劃,與時俱進完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同時,通過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資助制度體系,確保每個民族地區的學生不因貧困而錯失接受高等教育和完成學業的機會,使教育公平真正成為民族地區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三要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素質教育實施。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教育訴求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因此,民族地區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要注意扭轉純粹以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的價值追求,尊重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使每個人真正享有適合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獲得激發自我潛能的教育。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優化教育類型和層次結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隨著疫情發展轉向新的階段,國際形勢日趨嚴峻,教育無疑成為戰略競爭的高地和關鍵領域。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單獨開辟出一個獨立的章節論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國家對“教育優先發展”的高度重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優化教育類型和層次結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要注重以下幾點:一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充分發揮教育投入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保發展、推改革、促公平、提質量的政策導向作用,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落到實處。二要在優化類型和層次結構上下功夫。辦好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不同層次的優質學校,改變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狀況,積極培育民族地區人力資本,有效促進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為民族地區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創造有效就業的條件和充分就業的機會。三要以全局視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綜觀大國發展史可知,教育孕育未來,科技彰顯實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服務國家發展的創新體系,創新型人才和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堅持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不能搞教育發展的“孤軍奮進”,而要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等各發展領域的“聯合會戰”,統籌兼顧、一體推進,努力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有機統一。教育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主力軍,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適應知識生產方式變革,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努力培養區域性創新人才,持續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支持并服務于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作者王世忠系國家民委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南民族大學教授,趙宇琦系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王明露系南昌師范學院講師)(《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gnc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