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熊孩子”這個詞已經不只是對調皮孩子的一個稱呼了,更多代指那些沒有規矩、極端自我、任性妄為的孩子。而現實中的“熊孩子”事件也似乎已經不是個例了,比如在學校隨意欺負同學、隨手刮壞小區里的私家車、從高處往下亂扔東西……這些行為就不僅僅是涉及一個家庭的私事了,因為已經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甚至傷害。而從父母對待“熊孩子”的態度也能看出一個家庭的教養和家風。
透過“熊孩子”現象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哪些問題?父母怎么做才能避免養出這樣的“熊孩子”?這些都是值得全社會尤其是為人父母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是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有區別于學校教育的獨特功能和屬性,品德教育應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F實中,不少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不重視對孩子的品德、習慣等方面的培養?!皩W習好”成了不少家庭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最主要標準,家庭教育變成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教育思想。家庭應該在立德樹人上發揮重要的根基作用,家長有責任把孩子培養成有良好品行、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學習做人的道理,這才應是家庭教育的重心所在。
二是家長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有家規有懲戒。民間俗語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看似有點粗暴,但也反映了家庭教育中懲戒的重要性?!安灰砸幘?,不能成方圓”,一個不知道規矩的孩子是危險的,有起碼的規矩和違反規矩后的懲戒,才能讓孩子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有的“熊孩子”之所以一言不合就撒潑胡鬧,甚至犯了嚴重錯誤也不知悔改,就是因為從小家里沒有立好規矩。當孩子成為一匹脫韁野馬,抑或成為隨意生長的灌木叢,父母不加約束和修剪的話,恐怕他們大多數人的結果是成為“廢柴”。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曾直言,三四歲的“熊孩子”犯渾,最多在地上哭鬧打滾;但如果不加教育,十三四歲的孩子犯渾,就很容易走極端了。
三是建立正確的家庭秩序,改變以孩子為中心的局面?,F在出現那么多任性妄為的“熊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的寵溺式、飽和式教育,把孩子養成了自私任性、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F今很多家庭形成了幾乎六個成年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軸心運動”特征。一切資源優先供給孩子,一切為孩子讓路,這容易讓一些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慣性。他們不懂感恩,把得到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要求事事順著他們,人人都要讓著他們,自然會造成一些“熊孩子”在家庭外面也橫沖直撞、任性胡為的“惡果”。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如果真希望孩子能夠茁壯健康成長,將來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就要注重給孩子打下良好品行的根基,不要無原則地寵溺,要適當地讓孩子有一些吃苦的經歷和經受挫折的機會,他們才會更加懂得感恩和自律。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漯河市實驗高級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04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dgnc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